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 业内新闻

歌舞史诗剧《彩虹之路——鄂温克》

9月24日,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内蒙古首次实现“五个一工程”8个奖项的大满贯。

9月17日至22日,“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文化周”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成功举办。内蒙古图片展、红山文化展、内蒙古蒙医蒙药展等近20项活动在异国展示了内蒙古的风采。

6月29日,元上都遗址提名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了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实现了内蒙古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短短几个月间,取得数项令人瞩目的文化成果,这绝不是时间概念上的巧合。这是内蒙古文化建设十年磨一剑的必然结果!

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部署,内蒙古文化建设驶入快车道。2011年,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重大决策,为内蒙古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强基础 谋发展

打牢基础,才能奠定百年基业。

2004年,内蒙古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使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源流的立论得到确认。“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得到广泛认同。此举,为内蒙古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005年,全区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九个一批”的要求。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推出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九个一批”的提出,为内蒙古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在,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地标。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嘎查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草原(农家)书屋的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的顺利实施,都使内蒙古各族人民得以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10年来,内蒙古各级各类媒体积极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着力加强传播力建设,着力提升媒体的洞察力、引导力、吸引力、发展力、公信力和战斗力,实现了由“舆论引导”向“引导舆论”的新跨越,提升了媒体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今年9月17日,内蒙古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班第三期——戏剧影视创作研究班开班,50名来自全区各地的学员获得了深造的机会。这也是内蒙古为推动民族戏剧影视创作、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的又一举措。

护根脉 抓传承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发展延续的根脉,文化遗产保护则是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2005年,内蒙古确定每年的9月6日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省(区)级政府名义设立的文化遗产保护日。几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正在不断强化着人民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09年底,全区第一次非遗普查工作完成,运用文字、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今年8月4日,内蒙古公布了全区文化资源普查结果,5大类、19个大项目、134427个具体项目的文化资源被记录在案。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蒙古语语料库建设等旨在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项目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目前,内蒙古地上地下共发现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近2万处。成吉思汗陵、辽上京遗址等数十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和修缮,一批辽、金、元的丝织、木质、纸质文物和壁画等珍贵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得以科学修复和完好保存。

内蒙古现在共有14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各级项目名录,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内蒙古还拥有3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80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80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仅仅是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之一。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在繁荣文化的同时,也在发挥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用。67个民族地方特色鲜明的全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15个已被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一批国有或民间的非遗博物馆和展示中心,在传承和保护着流散在民间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树品牌 强产业

10月19日,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无伴奏合唱团结束了为期41天的保利剧院全国巡演,在国内14个城市赢得阵阵喝彩声后载誉归来。

8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下发,50条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为加快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实现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的跨越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强大支持。

连续举办9届的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推出了草原文化论坛、博苑讲坛等一批文化品牌,推出了《鄂尔多斯婚礼》、《勇敢的鄂伦春》等一批文化精品,推出了乌兰牧骑、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等一批知名文艺团体。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连续11届的“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等,也催生了大量文化精品,形成大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随着内蒙古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五大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引领自治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培育形成的4个国家级、34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在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领军作用。文博、演艺、传媒等领域的内部改制不断推进,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活力逐渐显现。

走出去 展风采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产品,拓展文化走出去渠道,积极对外推介内蒙古,对自治区全方位对外开放起到重要作用。

2009年3月,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安达组合”一行14人在美国中西部5个州成功进行了40天巡回演出,演出65场,观众近4万人次。今年5月中旬,内蒙古民族电影代表团携《额吉》、《天边》等8部优秀民族题材影片,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受到美、德、法等国的关注……

“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文化周”、“赤塔·中国内蒙古文化节”、“伦敦·中国内蒙古文化周”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品牌效应。近年来,内蒙古先后派出400多个文化艺术团体,组织200多场文物、民俗和艺术展览,赴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展演,使草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内蒙古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产品也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落地。中蒙合资桑斯尔有线电视公司入网用户已达7万多户,成为蒙古国的百强企业之一。中俄合资贝加尔有线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用户数量已超过3.4万户。《索伦嘎》杂志在蒙古国的21个省都有订户。斯拉夫蒙文索伦嘎网成为世界上使用该文字网民了解内蒙古的新平台。蒙古国图书发行中心塔鸽塔书店,上架销售2000多种蒙汉文图书、音像制品,获得了蒙古国图书出版奖。赤塔中国文化中心充实了大批图书、光盘等,内容不断丰富。

自治区的民族文化强区跨越之路越走越坚实,辉煌灿烂的草原文化也越来越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鄂尔多斯婚礼》剧照。

三大主源研究确立草原文化地位

2004年,自治区提出并设立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将其作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重大学术文化建设工程。该工程同时获准立项为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2004年至今,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先后组织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一、二期工程,取得了较大研究成果,特别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提出,为内蒙古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首次将草原文化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认为其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以不同的生成元素、存在方式与文化品格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过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泉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把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由学术领域引入社会领域,使其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进程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使草原文化的影响力在国内外得以迅速彰显,提升了内蒙古的文化软实力。

已连续举办9届的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现已成为国内草原文化研究领域的品牌论坛。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草原文化分会,更把草原文化研究推向了国际学术领域,有力地推动了草原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5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百姓

截至2011年,全区已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13个、文化馆116个,乡镇苏木和街道文化站989个,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376个。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实用便捷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乡镇、村(社区)5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区文化事业财政投入72.5亿元,较“十五”时期增加53.85%。图书馆、文化站财政拨款由1.23亿元增长到4.19亿元,增长了3倍多。两馆一站总建筑面积由30.1万平方米增加到67.4万平方米。

目前,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乌兰恰特等一批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已投入使用。呼伦贝尔、包头、赤峰、鄂尔多斯、乌兰察布、阿拉善等盟市图书馆新馆建成,面积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项目实施顺利,全区有1027个(合并建设910个)乡镇苏木文化站列入规划,国家建设补助资金全部拨付到位。

全区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分中心1个,盟市支中心3个,旗县支中心96个,苏木乡镇服务点369个,嘎查村服务点6414个,服务人口突破100万人次。建成草原(农家)书屋1万余家,覆盖所有行政村(嘎查)。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4%和96.2%,全区108家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免费开放。

3项文化遗产吸引全世界目光

今年6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元上都遗址提名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第42处世界遗产,实现了内蒙古世界遗产零的突破。2009年9月30日,蒙古族呼麦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内蒙古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通过挖掘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摸清自治区文化资源家底。前不久公布的全区文化普查结果显示,到目前,内蒙古共发现文化资源19个大项目、134427个具体项目。内蒙古还在国内率先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组织实施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蒙古语语料库等工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

目前,内蒙古基本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5级名录体系的建立,6级名录体系开始形成。已公布的国家级项目有63个,自治区级项目299个,盟市级项目726个,旗县级项目1723个,乡镇级项目59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6名,自治区级传承人280名,盟市级传承人1477名,旗县级传承人2209名,乡镇级传承人108名。

5个产业集团领跑文化休制改革

目前,内蒙古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形成了一批有活力、有影响的文化市场主体。

2006年以来,内蒙古成立了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广电网络集团。改制后,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2011年经营利润4073万元,是2006年经营利润的36倍。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2011年实现总收入5.3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2.2亿元;利润总额为6300万元,是2008年的13倍。内蒙古出版集团2011年资产总额达到10.8亿元,较集团组建之初的7.4亿元增长了45.9%。内蒙古电影集团改革前3年内仅拍了2部电影,改革后两年共拍了14部电影,其中8部为自拍,6部为合拍。

全区各盟市、各旗县区均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自治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也挂牌成立,逐步理顺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提高了文化市场管理水平。文博、演艺等领域的内部机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全区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均完成合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乌海市、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共计32个院团已经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其他盟市21个院团正在积极推进转企改制。内蒙古首批6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现已有5家完成转企改制。

63部全国“五个—工程”获奖作品绽放异彩

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内蒙古首次实现了这一奖项的大满贯。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63部作品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9次获得组织奖。

自1991年开始,内蒙古已连续组织了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推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形成了涵盖文艺创作引导、扶持、奖励等系统完善的机制体系。全区共有751部作品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现在,内蒙古不仅歌曲、舞蹈、影视剧等比较成熟的文艺项目成绩斐然,后起之秀舞台剧和动漫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拓跋鲜卑》、《小牛向前冲》等“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反响,成为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优势、产业优势的范例。

自开展“五个一工程”评选以来,内蒙古围绕民族文化大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以打造草原文艺精品为目标,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艺作品创作投入扶持办法》、《进一步改进“五个一工程”奖评审的实施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片)精品奖励办法(试行)》等,从宏观上加强了对文艺创作的引导,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9届草原文化节催生草原文化品牌

2004年至今,内蒙古已经成功举办9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在草原文化节的影响带动下,内蒙古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品牌,全区上下形成了争创精品、力树品牌的热潮。

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作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强势品牌,将自治区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文化精品展示给世人,吸引了众多目光。文化节不仅产生和推出了大量文化精品,而且使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和民族歌舞,一大批草原文化名人和团队走出区外,民族舞蹈、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艺术、二人台等文化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艺术不断敲开世界著名歌剧院、音乐厅、艺术中心的大门。

自治区各地的文化节庆活动也异彩纷呈。除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鄂尔多斯文化节、赤峰红山文化节外,巴彦淖尔河套文化节、阿拉善胡杨生态旅游节、乌兰察布察哈尔文化节、锡林郭勒元上都文化节、通辽科尔沁艺术节、呼伦贝尔“三少民族”风情节等节庆活动亮点频出,均已形成地域性或民族性节庆品牌,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其中,昭君文化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50多个国家和地区笑迎草原文化使者

近年来,内蒙古以文化走出去为重点,围绕自治区大型文化经贸等活动,积极对外介绍内蒙古,让世界了解内蒙古,为促进自治区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蒙古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签署了文化、新闻等交流合作协议。连续举办了“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文化周”、“赤塔·中国内蒙古文化节”、“伦敦·中国内蒙古文化周”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先后派出各类文化艺术团体400多个,组织开展文物、民俗和艺术展览200多个,赴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展演,提升了草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多批次邀请国内外主流媒体记者和新闻代表团到内蒙古进行参观、考察、采访,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真实的报道,有效促进了国外民众对内蒙古的了解。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中蒙新闻论坛,有力促进了媒体间的合作与交流。

目前,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中蒙合资桑斯尔有线电视公司、中俄合资贝加尔有线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以及《索伦嘎》杂志和斯拉夫蒙文索伦嘎网等已经成为对外介绍内蒙古的新平台。蒙古国图书发行中心塔鸽塔书店、赤塔中国文化中心等媒体或机构在内蒙古对外宣传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洋)

38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领风骚

当前,内蒙古文化骨干企业不断涌现,文化产业链逐步延伸,日益呈现出快速增长并带动其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得以迅速成长,4个国家级、34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领风骚。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2002年到2011年,内蒙古旅游业总收入从82.2亿元增长到889.55亿元,文化旅游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巴林右旗以文化思维谋划巴林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文化内涵,开拓国际市场,一个集开采、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销售流通量达50多亿元的巴林石大产业正在形成。

截至2011年,鄂尔多斯市调动了200多亿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投资额达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0多个。东联影视动漫原创作品《中华德育故事》在央视少儿频道、央视电影频道以及全国多家电视台和网络媒体多轮播放,已制作完成了185集,将形成260集动漫大系。45集连续剧《大秦直道》已在日、韩、东南亚以及欧洲等地热播,海外版权收益达400万美元。动画片《小牛向前冲》不仅获得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相关图书、VCD等衍生产品也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内蒙古50座博物馆和6个大中型会展中心近年来每年接待参会客户和观众200万人,成交额3亿多元,带动其他产业收入8亿多元。

奋发有为共建草原儿女精神家园

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多元文化景观,与时演化,使中华文明多了一些独特的质素而延续扩展。

进入新世纪,内蒙古站在了整装待发的新起点。回首10年,这一时期成为全区发展进程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内蒙古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不懈地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文化改革发展之路,推动了自治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凝聚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内蒙古的文化发展令人瞩目,其成就在“十一五”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生产进一步繁荣,推出一大批优秀作品。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一大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文化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初步建立,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加深,文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不断拓展,内蒙古文化的影响力明显提升。“人才兴文”战略顺利实施,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投入稳步增长,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现在的内蒙古,文化越来越成为各族人民群众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内蒙古文化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不仅成为内蒙古文化科学发展载入史册的里程碑,更为文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回首发展成绩,展望美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团结拼搏和勤奋努力,通过强化科学管理和创新,内蒙古文化建设必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加喜人的发展成就,必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动力,为中华文化的持续蓬勃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让我们奋力开创内蒙古文化建设新辉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更多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0-29      

上一篇:许其亮卸任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后首亮相  下一篇:中博会上咸阳5大系列80多种产品参与展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三
咨询电话
010-57280972